欣赏雨花石,也不能够忽视石质,就如中国画、油画、水彩、版画特点的形成是由不同质材所决定的。雨花石就质地而言,从大的方面分,有粗、细两类。粗石称死石(多为卵石),细石谓活石(多为玛瑙质地)。由于雨花石中活石较少,历来受到收藏者的重视。先辈及近现代多数收藏家认为细石好于粗石,他们的理由是自古代以来,就用“天生丽质”比喻少女肌肤之美;以“玉质天章”说明玉的空灵之美。甚至连专业雨花石博物馆的资深人员也对笔者说,雨花石玩的就是玲珑剔透。而南京雨花石收藏家刘水先生却认为,雨花石质地细者如江南丝竹,粗者如京韵大鼓,各有所妙。这一观念渐渐被有识之士所接受。我认为,抽象美除了粗细各有所长外,关键是看质地与石面的内涵协调是否得当。活石中的水晶、玛瑙、蛋白浸入水中忽闪灵动梦幻之感觉,耦冻的雨花石有朦胧美,水晶的雨花石有清澈见底的透感,这固然是细石质地本身的抽象美,但不能就此否认粗石的抽象美,就象水黑画要在宣纸上写就,而在粗布上就难达到良好的效果,西洋油画必须在粗布上绘制才显出其风格。所以,我们不能厚细薄粗。粗石质地本身散发出粗犷、浑厚的野性,加之石面上浓艳的色彩,风格一致,其观赏效果非一般细石所能比拟。
在此不谈动辄数千、数万乃至几十万地买卖石玩,也不讲在地摊上花三、五元买一块卵石,二三天即随手丢在一边的“过过瘾”。只想浅谈工薪阶层在藏石赏石活动中如何“以石养石”。平时有爱好文学艺术,琴、棋、书、画的或是偏好收藏,有心入门的,只要多看(到市场看,到石友家看,到奇石展馆看);多讲价,当然更要看些理论文章、专业书籍。任何一种收藏均有其理论存在,违反理论按个入偏好,只能是孤芳自赏。按公认的藏石标准,加上经济上的量力而行,循序渐进,不能有“赌一把”的妄为。
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”在自己的圈子里志同道合者相互切磋,当然不排除向高水平者看齐,决不可好高骛远。今天见别人买卖了一块石玩,赚了几千几万,明天自己便不惜血本也跟着进货,不看清自己周围的销路环境,自己能接触些什么人,什么人喜欢什么样的石种,进而投其所好,盲目地跟风,失败的成数就大。不少家庭在床底堆满了废石,只就是学费。
掌握经济规律,按市场价值潇洒玩石。有人在地摊上几元钱买块石头,左看右看,于是命名,标价“非十万不卖”,让人大跌眼镜。真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。当然也有人得了宝贝当草卖的,但毕竟少之又少。又有听人抬杠,互相炒作的。笔者曾到北方参加全国性石玩展销会,石友中有扫兴而归的,亦有春风拂面的。究其原因是前者石玩成本太高,又不对北方石玩爱好者的口味,而后者以画面色彩石为主没有心理压力,卖不卖得负担小。于是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,反而得好价钱,有好心情。
“一石二座三起名”,给石玩命名,绝不可忽视。要把平时的学识融会到藏石、赏石之中。笔者在一展销会上曾见一画面石,画中风景优雅别致,有一人走在羊长小道上,题名是:“小寡妇上坟”。试问何人会买这种题材回家欣赏,故始终无人问津。何不改名“回娘家”或“故乡的路”以唤起人们思念之情而收藏之。再有一件石玩,椭圆形扁平,色质极佳,只因石中有一条白色石英纹破坏了整个画面而无人出价。一石友趁机压价购入,遂起名“破镜重圆”后高价售出。散聚有情,花好月圆这等美好的愿望,是任何人均喜欢接受的,只因赋予一个好题名,身价倍增,这就认证了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的道理。
买石玩赚大钱成富翁的只是耳闻,现实生活里首先富裕起来的只能是一部分少数人。花闲钱,在买石、卖石,藏石,赏石活动中,能增加一些经济收入,提高学识修养,丰富生活情趣,这才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、凡夫俗子所追求并期望达到的。